縣史述略
東漢至隋:
東漢末期,階級矛盾激化,故鄣縣轄境廣袤遼闊(大致包括今安吉縣全境、長興縣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廣德縣全境、郎溪縣一部),封建統治者為強化控制,于黃巾大起義的第二年,即靈帝中平二年(185),割故鄣縣南境置安吉縣,縣治設于天目鄉(今孝豐鎮),仍屬丹陽郡。安吉建縣始于此,至今已1800余年。
唐至宋:
唐麟德元年(664),恢復安吉縣建制,隸湖州。
唐朝前期,統治者實行寬舒政策,社會漸趨繁榮,生產有較大發展。圣歷年間(698—700),縣令鉗耳知命督率縣民建成石鼓堰、東海堰和邸閣池,改善農業生產的水利條件。開元年間(713—741),安吉絲及絲織品質稱上乘,奉為貢品。茶葉生產普遍,唐陸羽《茶經》載:安吉、武康兩縣茶葉為浙西上品。竹和竹筍更是境內特產,白居易《食筍詩》有:“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搶,搶來早市鬻?!痹娭小按酥荨敝负?,安吉為湖州最主要的產竹縣。當時境內經濟發展尤以西苕溪中游以下地區更快,因而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將縣治北移至今安城鎮址附近。
元至清
元滅南宋后,朝廷所需糧食和財物,大量依靠東南地區供給,因而賦稅沉重。至此年間(1341—1368),年征秋糧正耗米比兩宋時多1.72倍。元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安吉先由徐壽輝部占領,繼為張士誠部所據,至正十六年(1356)又為朱元璋部克有。此后,張、朱兩部爭奪達10年余。
中華民國
清宣統三年(1911)11月17日,安、孝兩縣響應武昌起義,隨即驅除清知縣。民國元年(1912),兩縣分別成立縣公署,16年改稱縣政府。民國3年(1914),廢府設道,安吉、孝豐兩縣同屬錢塘道。16年5月道廢,兩縣直屬浙江省。21年6月至28年先后隸屬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六特區行政督察區、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區,29年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37年8月屬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30日和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安、孝兩縣。6月初,中共安、孝兩縣縣委和兩縣人民政府建立,進行剿匪反霸,組織農、青、婦等人民團體和民兵,實行減租減息,維護社會秩序,恢復工農業生產。在此基礎上,于1950年冬起,進行土地改革,使3.8萬余戶無地少地農民分得土地,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同時又開展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和大力恢復國民經濟。至1952年,兩縣工農業總產值 達492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比1949年增長77.8%。1953年冬至1956年,兩縣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在完成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1956年,兩縣工農業總產值達6588萬元,比1952年增長33.91%,比1949年增長1.38倍。195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孝豐縣建制,并入安吉縣,仍屬嘉興專區(1970年改稱嘉興地區)。1983年7月撤銷嘉興地區設立湖、嘉兩市后,安吉屬湖州市。
摘自:《安吉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