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不認識的鄰居通過一場興趣比賽,開始熟悉彼此;因為停車難,巷子里的鄰居們聚在一起,共商解決之道;樓道長每周走進小區,聽民聲、匯民意……“熟人計劃”實施一個多月,昌碩街道不少社區鄰居之間無形的隔閡正在消融,陌生人社區向“熟人社區”悄然轉變。
3月中旬,昌碩街道聚焦創建省級城鄉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總目標,發布“熟人計劃”,啟動創建“熟人社區”。作為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熟人社區”如何讓群眾可感?在街道黨工委委員祝冬看來,首先要打破鄰里之間的陌生感,讓居民走出“一墻之隔不往來、擦肩而過不說話”的尷尬,再通過搭建載體,讓居民主動參與小區治理,成為“熟人社區”的參與者、受益者。
眼下,“破冰行動”在16個試點小區上演。廣場社區清風小巷居住了202戶居民,近年來經過整治,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結合“熟人計劃”,社區計劃將清風小巷打造成首個“熟人小巷”。樓道長何紅利十分支持,“只要大家熟悉起來,各種麻煩事就好溝通解決;前不久,我們經過溝通后第一次收起了保潔費?!倍锿ど鐓^芬芳小區則以興趣愛好為紐帶,成立4支志愿隊伍、6支興趣小隊,還在近期舉辦了第一屆“芬芳悅鄰杯”興趣比賽,鄰里之間其樂融融。
管好“區區小事”,除了點上發力,還需要面上統籌。為此,昌碩街道重點打造了一個標準、一個平臺、一支隊伍。其中,標準是指“熟人小區”創建標準,街道與浙工大合作,通過制定標準為創建提供指導;一個平臺是指通過比看的方式,讓各社區之間相互交流學習,互促互進。
樓道長隊伍連接居民和社區,具有人熟、地熟的優勢。過去,這支隊伍相對分散;當前,街道以組織化運營的思維強化管理,讓這支隊伍更好地融入“熟人社區”創建,更好地傾聽收集民意、發現處置問題。目前,街道已完成30個村社171個網格、1482個微網格劃分,將1400余名樓道長配備到網格中,同時啟用“竹鄉樓長”在線平臺,以數字賦能的方式實現問題上報、處置閉環;打造樓道長創新發展學院,讓樓道長可以開展業務培訓、技能提升、政策輔導,提升綜合能力素質?!拔磥黼S著‘熟人社區’創建的深入,居民可感的內容會越來越多,基層治理水平也會明顯提升?!弊6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