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建立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的建議
關于建立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的建議
區域化消毒供應中心又叫超級消毒供應中心(Supper CSSD),指那些具備對所在區域內多家醫療機構(醫院、門診、診所、保健機構等)的全部可復用醫療器械進行接收、清洗、消毒、滅菌、發放功能的消毒供應中心。2016年國家衛計委發布的《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等3個技術標準,規范建設消毒供應中心(室),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室)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專業化、集中化、信息化成為現代醫療消毒供應中心的發展趨勢,如縣人民醫院順應這種趨勢,消毒供應中心改建投入后在功能配備、硬件設施、管理能力等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縣域內醫療消毒供應的整體現狀不容樂觀,其潛在醫院感染風險令人堪憂。當前,我縣域內消毒供應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一、消毒供應資源缺乏有效利用
消毒供應的優勢資源集中在二級醫院;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民營醫院和門診部數量眾多,分布分散而其消毒供應工作硬件不達標,軟件不完善,功能不齊全,消毒供應室在建筑面積、布局流程、內部設施、人員配置等方面均難以達到國家消毒供應室標準的基本要求,需要重新、改建、擴建。
二、設備陳舊不能按時更新維修
除了縣內幾家二級醫療機構以外,鄉鎮衛生院、民營醫院、個體私營診所等醫療機構其消毒滅菌物品用量普遍較小,但醫療器械滅菌要求標準卻不能降低要求。按照標準來重新、改建、擴建消毒供應中心,勢必會造成總投入成本高、運行效率低下的結果。有關資料表明,如一家衛生院新建供應室成本支出約30—50萬元左右,不包括運行維護成本。
三、專業人員匱乏
隨著消毒專業設備日益更新,要求操作人員既要會操作會維護,又要掌握消毒工作流程和質量標準。而目前在消毒供應工作崗位上的人員有的是從臨床護士轉到此崗位的,有的是工勤人員,輕視消毒供應工作的專業性技術性是普遍存在。另外,由于醫療機構自身經營的原因,會盡量控制或減少人力成本支出,精減壓縮管理人員最終導致沒有專職或由身兼多職的人員從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難以達到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化要求。
四、存在醫院感染隱患
由于消毒滅菌不徹底造成醫源性感染,導致醫療糾紛發生仍不可避免。更令人堪憂的是即便已造成了醫源性的感染,現有的質控體系也無法追溯問題的源頭,一旦暴發群體性院內感染,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對此,建議如下:
一、成立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
建議在縣域內建立若干家統一可對外配送的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取消衛生院、民營醫院、個體私營診所等醫療機構現有的小而散的消毒供應室。這樣既可以整合區域內醫療資源、又可以減少浪費及環境污染、關鍵是更加規范落實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最終保障醫療安全。根據衛計委《醫院消毒供應中心驗收標準》的要求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設置必須有合理的布局,合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節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順利供應的前提條件。在合理布局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工作流程,專業的工作團隊,優質的設備資源,規范的清洗、包裝、滅菌的質量監測,先進的電子質量追溯系統,來加強消毒供應工作各環節的感染管理質量控制,使各使用單位可復用器械和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裝、滅菌、下送工作有序進行,無菌物品和手術器械合格率達到100%。
為了公平競爭,可由縣衛局牽頭設立統一的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標準,由各家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自行申報,在申報符合條件的范圍內選取幾家縣級醫院消毒供應室轉化為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
二、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的轉化升級
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申報成功后多數需要進行提升改造工程建設。應對提升改造工程進行預算后,設立專項資金一次性投入。同時預算每年各中心投入后運行及維護成本,包括物流成本每年度進行核算,以確保運行順暢。
三、確保區域性中心改造后續運行可持續的發展
為了確保區域性中心改造后續運行可持續的發展,首先要明確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在縣內醫療衛生行業中的地位屬性和責權。理順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與衛生院、民營醫院、個體私營診所等醫療機構之間的關系,應出臺相應的制度來創建二者之間互利互贏的局面,可明確由區域性消毒供應中心向其提供購買服務,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四、建立可追溯的質量體系
因涉及到質量環節和當事人責任認定追溯上存在的難度,目前先進的質量追溯體系正在推廣使用。因此,有必要在建立區域性中心同步建立功能強大的質量追溯體系,實行集中化、專業化、信息化管理。為確保區域內加盟的醫療機構使用的醫療器械質量和數量準確無誤,把器械的回收、清洗、檢查、包裝、滅菌、儲存和發放等環節納入系統管理。在區域系統內設定子功能系統,包括消毒供應的數據庫管理、去污區管理、清潔區管理等管理系統。通過發揮系統功能,實現醫療器械消毒滅菌的質量追溯體系。(錢雅琴、顧岳炎、李華峰、章平富、鄂榮梅、沈峻燕)